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分析
【阅读人生】假期读书心得(一)

时间:2023-03-04 18:12:49    来源:苹果园里的村小

读《青铜葵花》有感


(资料图)

寒假期间,我陪儿子读了《青铜葵花》,这是曹文轩写的,其实我一直挺喜欢他的作品。记得第一次读《草房子》,优美而质朴的文笔,生动有趣的画面,深深吸引了我。

《青铜葵花》这本书,文字纯净得似一滴露珠,晶莹而剔透。然而就在这种晶莹中又分明折射出一种凄凄的忧伤。那种于纯美中透出的痛苦紧紧抓住人心,而那份于痛苦中流露的美则显得更加深厚。

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的巧合,农村的哑巴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成了一对兄妹,在乡下过着贫苦的生活,一起经历苦难的磨砺。

这个故事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青铜与葵花在苦难中得到的幸福,彼此深深的关爱,不是亲兄妹胜似亲兄妹。为了让葵花上学,青铜放弃了自己上学的梦想;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,青铜在冰天雪地里卖芦花鞋;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有灯光,青铜捉来萤火虫做南瓜灯;为了让葵花看场戏,青铜顶着她站立了一个晚上;为了让葵花开心,青铜做了一串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项链……

不仅是青铜,葵花也为这个家、为青铜付出了许多许多:学校组织的拍照活动她没参加,为了给自己贫困的家庭省钱;每天放学和哥哥一起去采芦苇,为了能多编些芦花鞋去卖;自己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江南捡银杏、考试故意考差,为了赚钱、省钱给奶奶看病;用各种办法教她的哑巴哥哥写字,为了让哥哥在别人面前自信起来、抬起头来……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,青铜一家齐心协力,艰难、困苦而又快乐地生活着。

在生活富足的今天的我们,也许已经失去了于痛苦中感受美的机会,《青铜葵花》无疑是给我们孩子展示了另外一个世界,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。它让我们知道,生活中处处有苦难,而苦难中也含着更动人的美。其中使我最感动的是第四章“芦花鞋”讲述的内容。在大雪纷飞的寒冬,青铜到油麻镇去卖芦花鞋,为了多卖点钱以减轻家庭的负担,他竟然把自己脚上穿的芦花鞋也卖了,赤脚踏着积雪走回了家,和我们今天的孩子相比,我不知道该怎样比,现在每个孩子的棉鞋一年都有好几双,厚的、薄的,想穿哪个穿哪个,想想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幸福了。其实,这部小说里还有许多令人心动的“情”,令人叹息的“爱”,那些精彩的片断,是这一篇小小的文章所容纳不下的。

命运虽给予他们贫穷,但他们又在贫穷中找到幸福,面对苦难,他们携手共进,用爱筑起了一座坚固的墙,在这一家中,我看到,他们在逆境中微笑。对于所有人来说,苦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,真正的快乐是要经受过苦难的洗礼,而我相信,青铜一家一直享有这样的欢乐!

作者曹文轩说,每一个时代的人,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,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。少年时,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,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。《青铜葵花》要告诉孩子们的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
靳贤

读古诗鉴赏有感

在寒假,为了陪孩子背古诗词,有幸我读一本《古诗百首赏析》,主编是倪文锦,他从我国古典诗词中挑选了100首名篇,编写成《古诗百首赏析》提供给职业学校学生,目的是让他们能对这些经典读一点、背一点、品一点、悟一点,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滋养,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。我读了先秦两汉时期几篇名篇赏析,深深的吸引住了我,忙碌的寒假有闲暇时间便坚持读完了这本书。

最先吸引我读完这本书的是曹操写的《步出夏门行(其四)》(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。螣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;养怡之福,可得永年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)鉴赏,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还是著名的诗人。他的诗歌继承汉乐府民歌“缘事而发”的现实主义精神,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,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,《步出夏门行·龟虽寿》是其诗歌的典型代表。

这首诗就是曹操在饱经岁月沧桑以后,面对衰老,所作出的人生思考。他的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著名诗句,更是洋溢着一个人积极、乐观、健康、进取的心态,挥洒着一个英雄人物人生的激越与豪迈。曹操的这首诗用较为通俗的话语阐释了这样一个哲理:人的寿命长短,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,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,就可以益寿延年,人可以用有限的时光,创造无限的人生辉煌。

全诗可以做如下的理解:神龟虽说能活上千年,但终归还是有死亡的一天。螣蛇虽能乘雾升空,但终究还是化成尘土,不能避免。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里吃草,仍然向往驰骋千里之远。有远大抱负的人到了晚年,壮志豪情也不会衰减啊!人的寿命长短,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,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,也可以益寿延年。

诗的前四句,直指神灵之物的生命也是有限的;中间四句诗人用“老骥”自喻,抒发了其不甘衰老、不信天命、奋斗不息、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。后四句诗人直接表达对“天命”的否定态度,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不完全取决于天,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,体现了其辩证的人生观。诗中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,诗人将躯体的衰老与志向的高迈形成强烈对比,张扬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情,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、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。诗人的一再抒发的壮志与雄心,如洪钟之余响,撞击着我的心灵,让我不得不陷入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价值的思考。

经典之所以为经典,是由于它以独特的、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、思考、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,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,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。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,永远不会过时。

朱福寿

读《新教育之梦》

在寒假里,我细读了朱永新的《新教育之梦》这本书。它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,应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。在拜读这一本《新教育之梦》的时候,我最有感触的那章是:理想的美育。读完这一章,我有了以下的感想:

1、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

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,“创造”已经和“感受与鉴赏”、“表现”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,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,鉴赏能力,想象能力,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,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。

2、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“自然美”。

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,与自然和谐,感受自然的灵气,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。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,用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。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,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,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。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----大自然,美育从何谈起!

3、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。

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:要求人心净化,先要求人生美化。毫无疑问,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,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,如今,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,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,教师更应该警觉的。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,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,于是,在孩子们的心中,没有了纯真,没有了纯正,没有了童话和梦想,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,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。有了完美的人格,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。

马乖能

作者:靳贤 朱福寿 马乖能

编辑:童川

审核:王富贵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