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分析
天天通讯!解码丨2022年宜宾一产实现提质进位,各县(区)都如何“贡献”?

时间:2023-03-26 20:52:46    来源:二三里资讯

据宜宾发布:

3月24日,宜宾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。会上获悉,2022年,宜宾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96亿元、上升至全省第五位,实现提质进位。

“三农”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,背后推动力何在?会上,各县(区)围绕耕地保护、发展村集体经济、推进农业提质增效、高水平打造“天府粮仓”等内容进行交流发言,总结成绩与经验,谋划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。


【资料图】

守牢耕地红线,推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

记者从会上获悉,2022年,宜宾市各县(区)加强耕地保护建设,确保粮食安全,共治理撂荒耕地6.7万亩、优化改造低效种植园地7.9万亩、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净扩种9万亩,推动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加,并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3.4万亩。

“我们率先在全市设立2200万元耕地保护专项补贴资金,并通过抓耕地质量、抓效益提升、抓问题整改,守牢耕地红线。”南溪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去年该区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,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.28万亩,占全区耕地面积的近78%,完成耕地流出整改10820亩,为全市耕地流出治理作出积极贡献。

去年,叙州区通过田块整治、土壤改良、灌排沟渠等措施,打造集中连片、旱涝保收、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62万亩、占全市三分之一,年均粮食增产5000吨,均居全市第一。

会上,多个县(区)都提到去年实施了粮经复合增效工程,推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。

叙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去年该区大力发展以“粮食、水果、蔬菜、畜禽”为核心的粮经复合农业,建设“全程机械化+综合农事”服务中心,探索推广“畜禽-沼气-水稻-再生稻-鱼虾”等高产高效栽培模式,建成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2万亩、稻田综合种养基地15万亩、酿酒专用粮10万亩,“实现土地高效利用,亩均收入超万元。”

目前已规划发展6万亩,今年产量有望突破1万吨——这是兴文县相关负责人给出的当地发展稻虾产业的情况。当前,兴文县以稻虾为主导产业,创新“虾田改造”标准,同时推行“平田养虾”技术,探索‘一季稻多季虾”种养循环模式,去年实现亩产稻谷约600公斤、小龙虾约200公斤,亩均产值超过1.5万元。

科技赋能,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

去年,各县(区)加强科技应用力度,不断提升粮食稳产增收能力。

“我们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,加大农机新技术、新农具引进、示范和推广力度。”江安县相关负责人说,去年全县实现机耕75.05万亩、机播32.43万亩、机收37.18万亩次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全市第一,“同时,我们积极开展种业科研,加快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,不断激发农民务农种粮活力。”

去年,筠连县实现畜牧总产值30.6亿元,肉牛存出栏量居全省农业县(区)第二位、川南第一位。

“我们加大科技投入,聘请国家级和行业创新团队专家、大学教授,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,为畜牧业全链条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。”筠连县相关负责人说。

屏山县大力推动科技下乡和新型农民培训,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开展技能培训100多次,覆盖5万余人次。“相关科技投入有效推动了茶叶、水果等特色产业由数量增长向数量效益并重转变。”屏山县相关负责人说。

当前,三江新区正在大力推进万亩高标准粮经复合、水旱轮作产业示范基地建设,引进人工智能无人机驾驶拖拉机、无人采摘机器人等设备,并全面推广”中稻-再生稻”等综合种养模式。三江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预计项目完工后,粮食亩产达到550公斤左右,亩均综合产值达1万元以上。

培育壮大经营主体,加快经营方式现代化

宜宾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去年宜宾市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新增家庭农场1897个,市级龙头企业20家、省级龙头企业6家,成功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、居全省第一位,“大力助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。”

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方面,截至目前,高县建立培育对象库340户,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9家,成立镇级企业34家,县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58家,新增个体工商户987户。“我们还积极探索实体化运营路径、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和企业运营模式。”高县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2年镇级公司实现营收523.61万元,预计2023年营收将突破1000万元。

为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,珙县精准筛选升规、转企、注册培育对象,建立名录库,制定精准服务培育措施。翠屏区则依托搭建现代农业园区、乡村振兴示范区等改革载体平台,创新契约型、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,投入1195万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70家,不断壮大经营主体发展。

去年,长宁县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38元,居全市第二位。“取得这样的成绩,主要依靠资产租赁、入股企业、依托旅游地标、加强产销服务、发展订单等七个方面的努力。”长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还要优化和推广七种发展模式不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。

来源丨川观新闻

记者丨宁宁

编辑丨牟曦

编审丨卢欣然

监制丨邓浩

标签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